主題十三  重要的經濟概念

 

 

[需要與供給]

 

1. 需要與供給,說明市場上價格的決定;

    價格在共產國家是受到政府管制的;

 在民主國家是由市場力量決定的;

 市場力量就是指需要與供給。

(1)需要:消費者在不同的價格之下,對某產品不僅是願意並且是能夠購買的數量。

(2)影響需要的因素:A.價格的高低;B.所得的高低;C.自己的偏好;D.人口的多寡等。

(3)供給:在不同的價格下,生產者願意而又能夠出售的商品數量。

(4)影響供給的因素:A.生產技術水準;B.產品價格;C.生產成本等。

2.市場上價格的高低,通常反映出供需之間是否平衡:

(1)價格上升時-生產者當增加生產,消費者當減少消費。

(2)價格下降時-生產者當減少生產,消費者當增加消費。

 

 

 

 [機會成本]

 

1.機會成本的概念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

2.為了多得一種產品,必須以少得其他產品為代價;為了獲得一種機會,必須犧牲其他的機會。

3.機會成本是指:

(1)為了生產一種產品,所需犧牲其他產品的最高價值。

(2)從事目前這一工作時,必須放棄從事另一工作的收入。

 

 

 

 [比較利益原則]

 

1.比較利益法則:凡一國生產一商品所須承擔的機會成本,比與它從事貿易的國家為少時,這個國家在生產這一商品上,就享有比較利益。

2.國際貿易是為了充分發揮國際分工的功用,使各國從事其本身最擅長的生產,然後彼此交換,大家受利;國際分工是依照比較利益原則來進行的。

3.比較利益法則可以應用到個人:各人按照他們的專長獲取所得,然後透過貨幣的媒介來購取他們所需要的物品。

 

 

 

[貨幣的功能]

 

1.貨幣主要功能:(1)作為交易媒介;(2)價值衡量單位;(3)債務清償工具;(4)價值儲存功能。

2.支票:在銀行內有支票存款的帳戶,即可隨時簽發支票,減少現金的使用,他人收到支票以後,就可前往銀行兌現。

3.用簽字來保證日後的償付信用卡;可視為一種貨幣,前往銀行兌現支票;可以儲藏起來留待以後使用的貨幣,信用卡用簽字來保證日後的償付,以替代消費時的現金支付。

4.中央銀行主要任務(不從事存款、放款的業務):

  (1)輔助各類金融機構的正常營運、保管國家黃金與外匯、發行貨幣等。

  (2)配合經濟狀況,調節貨幣的供給數量,以促進經濟的穩定與成長。

 

 

 

 [外部效果]

 

1.「外部成本」:就是一個經濟行為無償的造成社會成本超過私人成本的現象,例如:環境汙染.工廠排放廢水,不但造成河水汙染,更可能影響附近居民用水的安全。
2.
「外部效益」:就是一個經濟行為無償的造成社會利益超過私人利益的現象,例如:義務教育.個人受義務教育後,不但可以具備個人基本認知,更可以減少國家社會的文盲現象,提昇國人素質。

 

 

[生產要素]

 

1.土  地:自然資源(包括農田、礦產、森林、河川、湖海等);數量固定,位置一定

2.勞  力:有體能與有技能的人力;增加國家總生產

3.資  本:用以生產的項目(機器、設備、廠房);可生產其他財貨

4.企業家精神:結合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的經營能力;管理過程並承擔風險

 

 

 

[政府的收入與支出]

 

1.租稅:

(1)所得稅:個人、營利事業單位所得;個人綜合所得稅、營利事業所得稅

(2)財產稅:財產價值;地價稅、房屋稅、遺產稅

(3)銷售稅:市場上消費或銷售行為;關稅、營業稅、貨物稅

(4)交易稅:財產轉移價值;證券交易稅

2.規費:政府因提供特定公共服務,而向受益者所收取的費用。如:公共停車場所徵收的停車費或參加國家考試所繳交的報名費。

3.罰款:包括罰金、罰鍰。

4.公營事業所得:由政府經營的事業,不論是水、電、鹽、糖或電信,都不屬於公共財。

5.舉債收入:政府發行公債、籌措公共建設所需資金。

6.其他收入:公有財產、政府存款利息收入。

7.課稅的原則:

(1)「累進稅率」負擔能力原則:所得稅的課徵為符合公平原則,讓收入高的多納稅,收入少的少納稅,故採累進稅率課稅。

(2)受益原則:即受益者付費;政府以人民享受到的利益為課稅多寡標準:如房屋稅、牌照稅等。

8.政府所提供的貨品與勞務,並不像許多私人企業的產品,可以在市場上買賣,這是因為這些貨物和勞務是所謂的公共財,如:國防、國家公園、警察、公路等。

9.公共財具有兩項特性:

(1)不能分割:政府的一千億國防支出不能分割出售,由每位國民分別購買。

(2)不能排他:政府的國防經費支出,無法以訂價的方式,讓不願意付錢的人不能得到保障。

 

 

 

 [經濟制度的比較]

 

()市場經濟

1. 特 色:都是由市場價格這隻「無形之手」所完成

2. 財產制:私有制,人民擁有財產的所有權,且受政府法律的保護

3. 政府角色:政府必須存在,除提供必要公共服務外,儘量放任市場自由競爭,又稱自由經濟

()計畫經濟

1. 特 色:由政府主導經濟活動,為「有形之手」

2. 財產制:人民沒有私有財產,政府控制一切經濟活動,財產大多為公有

3. 政府角色:政府的權限極大,所有生產資源歸國家所有,生活方式由國家規定,人民日常所需,也由國家統一控制分配,又稱統制經濟

 

 

 

 

主題十四  現代社會與未來展望

 

 

 

[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]

 

科技影響的層面:

1.影響層面:(1)改善人類的生活;(2)影響現代人的社會制度;(3)影響現代人的價值觀念。

2.價值觀念的改變:

(1)社會制度影響價值觀念改變:政府推動寶特瓶回收、限用塑膠袋等政策,以減少垃圾量,進而落實資源回收等環保觀念。

(2)科技對價值觀念的影響:價值觀念的改變,消費取代節儉,成為一般人的習慣。

 

 

 

[科學立法的困難]

 

1.立法困難的原因:

(1)為避免科學技術的研發產生不良後果,許多國家通常會立法作適度的規範。

(2)科學技術的進步往往一日千里,而立法的過程卻相對緩慢,於是常會產生立法規範的難題。

2.法律不足的問題:

(1)原因:科技快速發展的結果,常面臨無法可管的難題。

(2)實例說明:以核能發展為例,有些使用核能發電的國家,礙於國內民眾壓力,於是採取將核廢料以高補償金的補貼方式,委託其他國家代為處理,將問題丟給其他國家的人民承擔,因買賣可能產生的輻射汙染等風險,卻由於國際間缺乏一套強而有力的法律,而無法有效規範。

3.管理不易的問題:

(1)原因:科學家技術不斷的翻新,有時會造成雖已制定法律,但法律規範的內容卻跟不上科技發展的腳步,而產生管理不易的困難。

(2)實例說明:以傳播科技為例,由於網路具有匿名的特性,使得網路犯罪的偵防不易,造成即使有法律的約束,網路仍有可能成為有心人士犯罪的工具。

4.立法困難的問題:

(1)原因:科學技術在實際運用上,會因為看法相異,而有不同的感覺,造成立法上的困難。

(2)實例說明:以生物科技為例,器官複製與複製人的技術研究,在醫學的運用上,為許多病患帶來一線曙光,關於基因複製的規範問題,在科學界與法律界沒有達成共識的前提下,產生了立法不易的問題。

 

 

 

[文化交流]

 

1.文化交流的方式:

(1)衝突:當不同的文化發生接觸時,由於彼此生活方式、道德標準、風俗習慣等不同,很容易產生衝突。如清末西方文化傳入中國,造成很大震憾。

(2)同化: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也可能產生同化的現象,即較弱的一方為了生存,可能選擇調整甚至放棄自己的文化內涵而接受別人的文化。例如:臺灣原住民中的平埔族群,也被漢人同化。

(3)尊重:現在人們對於不同文化的交流,大多主張多元並存,強調尊重不同的文化,承認彼此的差異,並且相互欣賞學習。

2.文化交流的原則:

(1)了解並認同本土文化

(2)尊重並欣賞不同文化。

3.文化交流的影響:

(1)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,器物層次的相互影響比較容易,例如:我們比較容易接受穿西裝、喝咖啡等外來事物。

(2)制度層次和理念層次的相互學習則比較困難,如:對於西方的民主制度、法治觀念等,就需要經過比較長時間的學習。

 

 

 

[現代社會的特徵]

 

1.經濟自由:允許個人可以擁有私有財產,並從事自由生產、消費、交換等經濟活動。

2.政治民主:

(1)使人民可以經由定期、公開、公正的選舉,選出執政者。

(2)並依據民意機關所制定的法律來施政,以保障並增進人民的權利和福祉。

3.社會開放:

(1)個人的職業、身分和社會地位,是靠個人的能力及成就(工作表現)而公平取得。

(2)不再是靠家世背景或人情關係。

(3)社會資源和機會應該平等的對所有人開放。

4.文化多元:

(1)尊重各個不同族群的文化

(2)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,彼此能相互欣賞,相互學習。

5.科技發達:

(1)讓人們的生活更為便利、更有效率。

(2)例如:網路資訊的發達,使人類彼此間的通訊往來更為迅速便捷。不過,科技的不當使用也會帶來負面的效果,如利用手機詐騙、利用網際網路販售毒品等。

 

 

 

[全球化的趨勢]

 

1.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後,機械動力的發展不僅帶來工業上的突破,輪船、火車等交通工具的演進,更擴大了人們的遷移範圍,讓人際的交流更加頻繁。

2.今日的交通工具不斷進步,不僅縮短交通運輸時間,也增加了人們的接觸機會。大家透過旅遊、移民、通婚等種種不同方式彼此接觸,讓人際網絡更加擴大與複雜。

3.近代科技的發展,讓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,生活上有更多的交流、接觸或體驗;而電腦與網路的廣泛運用,使得資訊傳播愈趨便捷,對人類的生活型態邁向全球化,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。

 

 

 

[重要的國際組織]

 

國際組織依其組成會員來區分,大致可分官方和民間兩類:

1.官方的國際組織:政府間的國際組織,其中規模最大,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當屬「聯合國」(UN)。聯合國多年來對開發中國家進行經濟、技術及教育的援助,促使各國邁向現代化。其他如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」(NATO)、「世界貿易組織」(WTO)、「歐盟」(EU)等組織,也是各國意識到國家的生存須仰賴集體合作,經濟的發展必須共同推動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而設立的。

2.民間的國際組織:即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(包括民間團體),是各國人民之間或政府與民間的橋樑,涵蓋的領域甚廣,包括經濟、社會、人權等層面,例如扶輪社、國際紅十字會、國際特赦組織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mile~小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